大连工业基础能力和重点行业产业链布局研究
2021-01-06 12:59:52 来源:大连市统计局2013-2018年,大连市工业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以建设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产业结构发展持续优化,区域整体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升。本文通过引入2018年经济普查时期的工业数据资料,全面翔实地分析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基础能力、行业结构及地区结构等现状特征,详细剖析了主要行业的产业链布局、产业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提出振兴大连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参考。
一、工业发展现状
大连市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到2018年,全市工业产业特色优势逐步形成,工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涵盖35个行业大类,以装备制造、石化、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和医药等产业为主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辅的工业体系。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229.8亿元,同比增长14.1%;工业增加值1825.7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营业收入6666.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03.4亿元。
(一)法人单位数量进一步增加
据2018年普查数据显示,大连市共有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4166户,比2013年增长13.8%,占全省的25.2%。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法人单位数分别占全市工业法人单位的0.5%、97.6%和1.9%。采矿业法人单位数量明显减少,保障城市运转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法人单位数量增长最快。
表1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情况
行 业 |
2018年 (户) |
2013年 (户) |
2018年比2013年增长(%) |
工业 |
24166 |
21239 |
13.8 |
采矿业 |
128 |
206 |
-37.9 |
制造业 |
23575 |
20752 |
13.6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63 |
281 |
64.8 |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2018年,在大连市规模以上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合计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近六成,石化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创造的总产值占比近八成,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1.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13年相比,大连市工业法人单位的行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或一般制造业的单位数量明显下降,装备制造和民生保障行业单位数量增长较快。其中,采矿、黑色金属冶炼、纺织、皮革等11个行业的法人单位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符合我市工业发展定位的汽车、通用设备、电子、石油加工、医药等行业企业数量分别增长37.1%、23.0%、20.3%、16.9%和16.5%;保障民生和城市运转的农副食品加工、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量也实现增长。
表2 主要行业法人单位数量变动情况
|
2018年(户) |
2013年(户) |
比2013年增减% |
全部工业 |
24166 |
21239 |
13.8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105 |
170 |
-38.2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795 |
1418 |
26.6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252 |
179 |
40.8 |
纺织业 |
303 |
365 |
-17.0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115 |
131 |
-12.2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285 |
197 |
44.7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
104 |
89 |
16.9 |
医药制造业 |
127 |
109 |
16.5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38 |
678 |
-79.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5488 |
4463 |
23.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556 |
1305 |
19.2 |
汽车制造业 |
355 |
259 |
37.1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755 |
814 |
-7.2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20 |
266 |
20.3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293 |
177 |
65.5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56 |
46 |
21.7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14 |
58 |
96.6 |
2.石化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大连市石化工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4个行业大类。201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63家;创造工业总产值247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7%,比2013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47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1%;实现利润总额9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7%。在全市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总产值占比20.1%,达到1/5,具有很大的优势。
3.装备制造业发挥领军作用。5年来,大连市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实现了机床、船舶、机车、轴承、制冷设备等传统产业由小到大,新型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风电装备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到2018年,增加值总量已超过石化行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它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大类。201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80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2%;创造工业总产值2306.4亿元,占37.0%;实现营业收入2577.5亿元,占38.7%;实现利润总额287.8亿元,占57.2%。
4.医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大连市医药工业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医药产业集群为目标,聚焦优势关键领域,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到2018年,医药工业创造的总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超过石化、装备制造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体水平。它主要包括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201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31家,创造工业总产值32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比2013年提高3.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4.8亿元,占11.1%;实现营业收入264.6亿元,占4.1%。
(三)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5年来,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改善,人员、资源等要素产出效率稳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运营质量稳步提升。从企业资产看,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8856.3亿元,企业户均资产5.3亿元,比2013年增长43.8%;资产超百亿企业有15户,比2013年增长7.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从企业运营效益看,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483.8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7.3%,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从企业运营质量看,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5元,比2013年下降4.0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7%,比2013年下降1.6个百分点。
2.人均产出效率大幅提高。5年来,随着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工艺、新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从业人员明显减少的前提下,人均产值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产值为145.6万元/人,比2013年增长19.1%。其中,医药制造业人均产值增长超九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超六成,汽车制造业增长一成多。
(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5年来,大连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符合发展定位的高端领域增势较好,规模稳步壮大,比重逐步提升,引领全市工业逐步向高端化发展。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98.1亿元,比2013年增长17.5%;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2.8%,比2013年提高7.0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和电子通信行业均实现较快增长。
2018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994.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6.0%。分行业看,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好,产值分别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9.2%、25.6%和17.0%,是工业新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与此同时,一批新产品也实现快速增长,城市轨道车辆产量比2013年增长近8倍,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3.5倍,数控机床产量增长2.5倍,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两成多。
(五)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市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工业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许多企业生产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8年,汽车、发电设备容量、家用电冰箱和原油加工量等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分别比2013年末提高136.3%、61.4%、50.0%、和7.2%。精对苯二甲酸(PTA)、自动售货售票机、化学药品原药、非织造布(无纺布)、自来水生产量等重点工业产品产量比2013年分别增长203.7%、149.8%、142.4%、53.3%和28.9%,展现出了我市较强的工业生产能力。
二、产业链布局总体情况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上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沈海高速、鹤大高速沿线分布较为集中,超四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金普新区南部,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主要坐落在专业化园区,产业空间集聚初步显现。
(一)区域定位逐渐明晰
随着各辖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日益明晰,全市工业主要产业呈现出区域化集聚的发展态势。石化工业主要集中在甘井子区、金普新区和长兴岛;医药工业主要集中在金普新区和甘井子区;电子工业主要集中在金普新区和高新园区;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金普新区和甘井子区;铁路和船舶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旅顺口区;消费品工业主要集中在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和庄河市。
从企业分布看,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金普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和庄河市。2018年,6个县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500户,占全市的89.4%。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长海县,由于受地理位置、人口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分布较少,共有规上工业企业57户,仅占全市的3.4%。
表3 2018年大连市各区市县规上工业主要指标情况
|
单位数量 |
工业总产值 |
工业增加值 |
营业收入 |
利润总额 |
|||||
分类 |
数量 (户) |
占比 (%) |
绝对量 (亿元) |
占比 (%) |
绝对量 (亿元) |
占比 (%) |
绝对量 (亿元) |
占比 (%) |
绝对量 (亿元) |
占比 (%) |
大连市 |
1677 |
- |
6229.8 |
- |
1825.7 |
- |
6666.5 |
- |
503.4 |
- |
中山区 |
3 |
0.2 |
1.1 |
0.02 |
0.2 |
0.01 |
1.2 |
0.02 |
0.01 |
0.0 |
西岗区 |
19 |
1.1 |
55.6 |
0.9 |
16.6 |
0.9 |
301.1 |
4.5 |
8.8 |
1.7 |
沙河口区 |
28 |
1.7 |
144.3 |
2.3 |
38.6 |
2.1 |
179.0 |
2.7 |
5.6 |
1.1 |
甘井子区 |
250 |
14.9 |
1382.3 |
22.2 |
516.7 |
28.3 |
1354.0 |
20.3 |
42.0 |
8.3 |
旅顺口区 |
123 |
7.3 |
188.4 |
3.0 |
48.1 |
2.6 |
219.8 |
3.3 |
9.4 |
1.9 |
金普新区 |
729 |
43.5 |
3237.7 |
52.0 |
986.7 |
54.0 |
3392.7 |
50.9 |
374.4 |
74.4 |
普兰店区 |
140 |
8.3 |
209.7 |
3.4 |
52.2 |
2.9 |
205.3 |
3.1 |
10.5 |
2.1 |
长海县 |
7 |
0.4 |
2.3 |
0.04 |
0.4 |
0.02 |
2.4 |
0.04 |
-0.2 |
0.0 |
高新园区 |
63 |
3.8 |
67.3 |
1.1 |
14.8 |
0.8 |
76.6 |
1.1 |
6.2 |
1.2 |
长兴岛 |
34 |
2.0 |
535.9 |
8.6 |
43.3 |
2.4 |
492.1 |
7.4 |
25.9 |
5.1 |
花园口 |
23 |
1.4 |
28.6 |
0.5 |
7.1 |
0.4 |
33.1 |
0.5 |
3.2 |
0.6 |
瓦房店市 |
141 |
8.4 |
241.0 |
3.9 |
73.8 |
4.0 |
267.1 |
4.0 |
16.6 |
3.3 |
庄河市 |
117 |
7.0 |
135.4 |
2.2 |
27.2 |
1.5 |
142.2 |
2.1 |
1.1 |
0.2 |
从主要经济指标综合分析看,2018年,大连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排在前六位的区市县依次为金普新区、甘井子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区、旅顺口区和长兴岛,是我市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整体实力相对雄厚的地区,每年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较大,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多,其中部分县区的龙头企业也是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企业,是我市百强纳税大户的排头兵。6个地区共创造工业总产值579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3.0%;实现增加值1720.8亿元,占94.3%;实现营业收入5931.0亿元,占89.0%;实现利润总额478.8亿元,占95.1%。
(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大连是我国第一批对外沿海开放城市,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外向型经济对我市工业发展影响深远,并逐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技术装备雄厚、独具产业特色的工业体系。在石化领域,形成了以长兴岛、大孤山炼油-PX-PTA产业链,松木岛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催裂化材料为主要特色的化工产业聚集区。在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高新园区和金普新区电子工业集群、甘井子区和金普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旅顺船舶及配套产业集群、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等。在消费品工业领域,形成了金普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瓦房店和庄河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普兰店区服装产业集群等。
1.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我市装备制造业主要围绕通用设备、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总体格局。通用设备制造业以金普新区的机床和瓦房店的轴承生产为核心,吸引了一批主要零配件及轴承配套企业在两地形成产业链。汽车工业以金普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为核心,大众一汽发动机、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博格华纳、蒂森克虏伯等企业均在此布局。船舶工业以大连湾沿岸、旅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配套企业多围绕大船、中远等龙头企业集聚。铁路行业以沙河口区大连机车厂为核心,在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形成机车零部件配套的空间格局。电子工业以高新园区、金普新区为核心,英特尔、华录松下、阿尔派电子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形成了集成电路、数字存储设备、汽车音响等电子产品产业集聚区,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
2.石化工业空间布局。我市石化工业主要围绕炼油、芳烃、精细化工领等域形成总体格局。炼油行业以甘井子区、金普新区和长兴岛为核心,分布了大石化、西太平洋石化等大型龙头企业。芳烃行业主要以炼油行业的布局节点为依托,在金普新区、长兴岛和甘井子区集聚,恒力石化、逸盛大化、福佳大化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此布局,形成了完善的PX-PTA产业链。精细化工以金普新区松木岛和甘井子区为核心,大化集团、百傲化学、中触媒等企业在此布局,主要涵盖了催化剂、化学试剂、涂料、农药等化学品的生产。
3.医药工业空间布局。我市医药工业主要包含制药和医疗器械制造两大领域,形成了以甘井子区和金普新区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引领性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制药行业以辉瑞制药、美罗药业为龙头,医疗器械行业以欧姆龙为支撑,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4.消费品工业空间布局。我市消费品工业主要围绕纺织服装、家具木业、农副食品加工等3个领域形成总体格局。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以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和庄河市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甘井子区、金普新区精深加工为辅。其中,甘井子区和金普新区作为主城区的重要一环,需要为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物质保障,各类农产品、食品、酒饮料等加工制造行业较为齐全。水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特色产业,受地理环境影响,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大连湾、皮口以及庄河临黄海区域,晓芹、亚洲渔港、棒棰岛、辽渔等众多海产加工企业分布于此。
服装产业形成了以金普新区和普兰店区为核心,甘井子区为次级集聚区的格局,上游产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加工业多依附分布,形成了服装行业产业链。
家具木业产业以金普新区和普兰店区为集聚区,与各类木材加工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主要以打造中高端木质家具、橱柜为发展方向,宜家、爱丽思等家具品牌均布局于此。
三、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和大连的比较优势,以及对2018年经济普查时期我市工业基础能力和主要行业现状分析来看,石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合计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九成以上,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部署,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现针对我市工业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绿色石化产业链,引导企业向研发端和中下游延伸
当前,我市石化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缺乏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产品同质化,产业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从长远看,石化工业应继续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石化产业,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带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通过科学规划和建立统一标准,精确引导企业的发展,促进工艺落后的化工企业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技术创新,做到绿色发展。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利用优势产业带动石化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市场基础,引进核心技术,培养专业化人才,吸引特色优势和产业集聚。四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实现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二)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甚至面临着来自其他省市的剧烈竞争。因此,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交流合作,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用联盟,创建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交换平台,便于有需求的企业购买与学习,使科研成果切实应用到生产。二是加快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展试点示范,发挥“机器换人”的引领作用,通过生产精度高、品质优的产品,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效益。三是优化产业链结构,促进制造装备企业集聚,加强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主导产业和龙头项目加以培育、扶持,做大做强产业集聚链条。四是创新资本引入模式,探索先进企业带头、政府政策指引、社会资本支持的融资模式,鼓励成立装备制造产业基金,激活企业的智能升级需求,以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产业政策落地效果。
(三)开展品质革命,推动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
我市的消费品工业曾处于国内城市领先地位,但是近年来,消费品工业供给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出现了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国际化城市发展和人民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同时,企业规模偏小,品牌影响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品质革命实现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一是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二是建立消费品工业发展与消费升级的有效对接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引导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引领消费需求升级。三是积极推进产品开发与建设,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建立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协同发展的产品开发与创新体系。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符合城市定位和海洋优势的产品品牌,并注重本土老字号品牌的传承升级,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培育新兴产业,探索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是与未来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足,一些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依赖国外、受制于人的问题依然突出。并且我市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电视、智能手表、地面通信导航定向设备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仍为空白,产业向高端化迈进的动力明显不足。
一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高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二是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技术领域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科技创新真正应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同时加速打造新形势下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提高产业创新驱动力。四是为新兴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基础,在财政经费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同时集聚具有关联性的产业共建生产基地,以产业园区等形式放大协同效应,实现共赢式发展。